在郭成山家的伙计带领之下,李青林夫妇二人租了一辆骡车赶到了染坊所在地。因为有确切的地点,再加上车把式技术还不错,骡车带着众人很快就来到了染坊。
这个染坊就设立在郊区的大路边,染坊的门口树立着一个很大旗杆,旗杆上有一个很大的幡子。幡子很大,正在阳光下迎风招展,因而很是醒目,幡子的白色底子上边有几个斗大的黑色颜体字——三和染坊。
三和染坊设在一个很大的院子里,院子里有很多高高的木架子。今天是个大晴天,木架子上垂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布和线,染坊的老板趁着阳光在晾晒这些布匹和线绳,这些布都散发出一股印染的特殊气味。
穿过院子进了染布的作坊,首先映入李青林眼帘的地上有一长溜的用砖砌的池子,还有一长溜大缸,池子里和缸里都是化解了不同颜色染料的水,一些工人正在有条不紊的工作,有的人将处理好的布往染料里浸泡,有的人将浸泡好的布取出来。
郭成山的面子果然很大,染坊的老板亲自接待了李青林,并且将李青林带进了自家最核心的部位去参观,那就是颜料配比的库房和印花刷浆的车间。
李青林受到老板这样热烈的欢迎,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,那就是郭成山向老板介绍说李青林是一战区的少校,他很可能会在老板的染坊采购一些军需所用的布匹。
因为自己是军官身份来看货的,李青林自然装模作样看了老板拿出来的不少样品,但是到最后也没有给老板一个准话,只是说回去向顶头上司汇报以后再下订单。
李青林胸前的符号上明明白白写着是副司令,老板自然理解作为副手不能当场拍板的苦衷,但是他也没有放弃这个很有可能做成的生意,态度依然很热情。
因为李青林是个军官,并不是印染行业的竞争对手,三和染坊的老板对于李青林自然是不会有什么提放之心,再加上李青林故意装出一副看新鲜开眼界的架势,老板带着李青林参观了印花、染色直到最后出成品的整个过程。
三和染坊的老板即使对李青林没什么戒心,但是对印染技术的介绍也只是蜻蜓点水,略略介绍而已。就是这简单的介绍,同时经过实际流水过程的参观,李青林也对中国手工印染流程以及手工印染技术叹为观止,这更加坚定了开办染坊的信心。
“老板,你这个染坊开得这么红火,一定需要不少本钱吧?”李青林假装随意问了一句。
“钱是要一点,但是不算多。”老板答道,不过他又接上了一句:“咱们这个行业凭的是靠技术吃饭,技术好的能赚钱,那些技术差得好可能倒闭呢。”
李青林接着问道:“听说现在市场上蓝印花布非常紧俏,你们怎么不大量印一些这样的布呢?”
老板一指外边的晒架,道:“我们也有蓝布印花的啊,和其他颜色的相比,不算是很紧俏的。”
李青林问道:“我可听说市面上苏湖地区的蓝印花布都快脱销了,价格也涨了好几成呢。你们怎么不派人去苏湖地区学学这个技术呢?”
老板笑道:“你以为我们没派人去学啊?可也不知道是什么回事,咱们印出来的就比不上人家好,大概是水土不同的问题吧。”
李青林笑了一笑,就再也没有问话了。
离游干班开班还有几天时间,其力量委托郭成山帮自己在西安郊区买房子,并开始着手准备开办染坊。郭成山本业并不是搞纺织印染行业的,为了表示对李青林的支持,他不仅派了两个伙计全心全力帮李青林跑里跑外,还拿了一千大洋给李青林,说是送给李青林的启动资金。
在商言商,李青林自然明白这个道理,他收下了这一千大洋,不过他开具了一个收据,李青林在收据上写明这就是郭成山的入股资金,李青林的染坊开业之日,这以前股金就是郭成山的股本,今后郭成山将以此作为分红的依据。
李青林此次来西安带了不少金条,资金方面不是个问题,在郭成山的帮助之下,李青林很快就在郊区买了一座大院子,一些开办染坊所需要的器具也置办齐整了。不过李青林现在很烦恼的就是,染布的师傅还没有着落。。.。
更多到,地址
百度搜索:.看最快更新
,记住我们的网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