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书包

繁体版 简体版
小书包 > 七爷的世界 > 第117章 佛光寺

第117章 佛光寺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子慕知道佛光寺是通过一篇文章知道的,那篇文章叫《佛光寺,孤单又灿烂的神只》,内容至今他还记得,文章这样写到。

史铁生曾说过:“世界上没有东西可以带人走到永远。”

但我觉得,建筑可以,虽不一定能带我们去到永远,却能回到遥远的过去。

很多中国人都想回到唐代,想看看那个关于诗的年代,朝气蓬勃、自由奔放。

于是有人便说,“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佛光寺!”

因为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”,而唐朝的建筑是凝固的诗篇!

因为佛光寺,是中国存在“唐代木构建筑”的证明。

来到佛光寺,便能与“孤单又灿烂的大唐”相逢。

孤独,当然不是说大唐,而是在灿烂盛世中,那些未被发现的,或是失落在时间长河里的人和物,都很孤独。

佛光寺便是如此。

他今年1165岁了,出生在五台山的南台脚下。

如果把前世算上,他至少有1500多岁了。

常言道,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。

但其实后面还没完:“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,阅人无数不如有贵人相助。”

他遇上的第一位贵人是北魏皇帝拓跋宏。

拓跋宏在巡幸五台山的那天,看见一团佛光。

于是,下令新建寺院,取名为“佛光”。

后来,北周武帝、唐武宗先后发动了灭法运动,殿宇、佛像……被严重毁坏,

“三武灭佛”中,佛光寺就遭遇了两次灭顶之灾,第二次之后,他被烧的只剩下一座北魏时期的石塔。

幸好他又迎来了几个贵人。

笃信佛法的唐宣宗,下令重建佛光寺。

十年后,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继续重建,留下许多彩塑、壁画。

自此,他开启了漫长的等待,以百年为单位。

金、元、明清、民国……每隔几百年,偶有人来建配殿、补装绘、增厢房。

宋末诗人写下《题佛光寺》。

“孤鸟带烟来远树,断云收雨下斜阳。人间未卜蜗牛舍,远目横秋益自伤。”

佛光寺太孤独了,还被当地人叫“台外寺”。

因为过于偏僻,不在当年战火纷飞的中心,所以主殿自唐代重建后,都不曾翻新。

直到孤苦了一千多年,终于迎来了他的新贵人,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行人。

1937年,他们来到佛光寺,也发现了他的寂寥。

“左右萧条,寂寞自如。唐代一时之盛,已渺不可追,亦不禁黯然矣。”

也许,营造学社的一行人在遇见佛光寺之前,也是同样的孤独。

因为日本学者曾断言。

“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,想去看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京都、奈良。”

而建筑学家梁思成、林徽因,“一向所抱着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”。

一次偶然,梁思成在《敦煌石窟图录》中找到一幅唐代壁画,“五台山图”,在远离五台山寺庙群中心区的地方,发现了“大佛光寺”。

于是他们翻山越岭,汽车开不进,就骑骡子入山,不顾崎岖危险。

终于,他们到了。

见到黄昏时分的佛光真容禅寺。

佛光寺也迎来了信佛人之外,最虔诚的造访者。

山风缓缓,寺前的古松微微摆动。

这是唐朝的卧龙松,它们和佛光寺一起,几乎打算等到天荒地老。

像是戴望舒在诗里写的。

“我夜坐听风,昼眠听雨,悟得月如何缺,天如何老。”

梁思成拍摄,林徽因抄碑,莫宗江、纪玉堂测量绘图。

几天后,林徽因发现了东大殿梁上的题记,确证了这是唐朝木构建筑。

从此,佛光寺和发现他的人都不再孤独了,唯有欣喜和振奋。

一进寺门,便感受到大唐的广博、包容气象。

虽然寺院有3万多平方米,但据说站在院内每个角落,几乎可以一览寺院全貌,果真“开门见山天地宽”。

大门在西,主殿在东。

文殊殿在南,毁于清代火灾的普贤殿在北。

若是把他们都连起来,便会发现中轴线和副轴线呈一个“十字”。

这也是全国现存寺院中独一无二的十字轴线布局,规整又不失大气。

穿过逼仄的窑洞,登上高高的台阶,面前是壮观的东大殿。

梁思成一见便说。

“瞻仰大殿,咨嗟惊喜。”

让他惊喜的,肯定首先是屋檐斗拱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